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年,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统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近日,雅安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印发《2025年雅安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对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和安排。具体细则如下。
01工作目标
2025年,全市细颗粒物(PM₂.₅)年均浓度不高于27.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6.2%。10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完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80%以上。不发生重大以上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不发生重特大辐射事故,全市核与辐射安全。
02工作重点
一、全面推进美丽雅安建设
加强美丽雅安建设统筹。制定2025年度美丽雅安实施方案、贯彻美丽四川建设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以美丽荥经先行县建设为示范带动,继续打造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交通等示范样板,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雅安做法”。
开展美丽雅安全民行动。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普及宣传,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举办“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做好生态环境例行新闻发布工作,加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强化生态环境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展示美丽雅安形象、讲好美丽雅安故事。
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终期评估。研究形成“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启动“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
二、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更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编制完成“一市一策”,完善大气污染源清单、应急减排清单。以PM₂.₅控制为核心,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加强对工业、扬尘、移动源、面源等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推进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雅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标升级和三期建设,深入开展烧结砖瓦行业产线压减和整治提升,全面实施工业炉窑、锅炉等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激励绩效升级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秸秆露天焚烧精准管控,开展秸秆集中转运试点。提升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推动淘汰老旧车和推广新能源车。开展声环境质量达标考核。强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青衣江、大渡河干流水质管控,强化两合水水质易反弹考核断面测管协同和帮扶督导,组织开展蒲江河、临溪河等跨市域河流治理。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长江总磷、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配合推动完成工业园区问题销号,进一步巩固总磷污染治理成效。指导县(区)开展美丽河湖建设,积极申报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有序推进青衣江(天全河)水美工程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有序推进受污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整治,完成汉源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自行监测、隐患排查及“回头看”,推进超标在产企业详细调查和风险管控。持续推进“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配合开展沿江沿河一公里化工企业腾退地块污染专项治理。优先监管地块全部完成土壤污染管控。推进重点行业年度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和验收。
不断强化农村污染防治。完成33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持续巩固名山解放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深入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专项调查,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地下水国考点位监管。
开展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实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推动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消存量、控增量”。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开展产生单位“五即”规范化建设。开展新一轮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启动重金属减排量核算,完成排放总量较2020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任务。完成新污染物川渝联合调查、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和优先评估年度任务。
三、积极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环评审批服务。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年度跟踪和5年评估。建立年度环评服务保障清单,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做好“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排污许可证和执行报告抽查,全面完成工业噪声、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生态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统一信息填报。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推动减排项目开发储备和登记,配合推进市级林草碳普惠体系建设。组织编制市级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督促全市9家碳排放重点企业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加强资金项目管理。聚焦重点、补齐短板,充实生态环保项目储备库,力争全年包装入库项目20个、力争到位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资金2亿元。科学精准、严守底线,做好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各项工作。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两重”“两新”申报为契机,多方面争取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等资金。广泛宣传环保企业积极申报争取财政贴息政策。
四、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组织开展“绿盾”行动,积极配合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小水电问题整改。指导石棉县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配合开展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五年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指导县(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加强重点风险企业“一企一单一案”管理,建立企业应急处置卡。开展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估,落实“一园一策一图”管理。加强跨界流域应急联动,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完善环境应急协调响应机制,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和后评估。加强全市重点行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环保设施安全督导。组织开展信访投诉举报问题源头治理专项行动。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制定年度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督执法检查方案,开展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执法检查及其他辐射类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工作,开展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
五、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科学编制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方案。加强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国家移交长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已完成整改任务“回头看”。全面做好第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项工作。
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管。常态化开展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法制审核工作。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筛查机制。完成2024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加强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常态化管理,积极推进不予、免于、从轻、减轻等情形的适用。持续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污染源自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放领域专项整治。根据国、省要求及时启动执法大练兵,扎实开展市级执法稽查。完善非现场执法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和电子督办的调查核实工作。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化调整“十五五”大气国省控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优化布设“十五五”水生态、地下水监测点位。开展监测数据质量提升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国省控自动站基础条件保障等专项行动。完成2个重点乡镇空气站建设,加快推进青衣江、大渡河流域重金属、高氯酸盐水质监测站点建设。持续推进雅安生态质量综合观测站建设,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研项目申报和项目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县(区)监测能力建设,督促石棉监测站开展监测资质申报。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对党忠诚教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着力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协作、担当尽责、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领导班子,积极培育“四强”党支部,引导党员争做“四好”党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换届。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紧盯权力、资金、资源集中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常态纠治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开展固体废物领域专项治理。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机关纪委监督执纪作用,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深化纪律监督与行政监督贯通机制。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鲜明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导向,选优配强县(区)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深化环保机构垂改“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内外、纵向交流。强化干部队伍梯次培养,优化系统后备干部储备库,统筹推进全系统职级晋升和岗位竞聘工作。科学编制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强化新招录干部培训,全力打造高素质生态环保铁军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