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雅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昆明-蒙特利尔框架”为指引,围绕顶层设计、就地保护、调查监测、价值转化、执法监管、社会参与“六大维度”,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现“多项率先”,构建起全链条保护体系与多元化价值转化路径,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顶层设计再升级,法治保障走在前列
率先立法创新:2024年正式施行全国首部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地方性法规——《雅安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若干规定》,首次将“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农业”纳入法治轨道,为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率先规划引领:出台全国首个地级市《雅安市观鸟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系统布局“观鸟经济”新赛道;在全省率先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11个优先领域36项行动全部实现清单化管理。
二、就地保护再扩面,生态基底不断夯实
率先构建旗舰物种保护体系: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面积达593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量27%,连续三年省级考核第一;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3条生态廊道纳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全国示范。
率先实现极小种群保护“零突破”:光叶蕨、圆叶玉兰、雅安红豆等极小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天全槭被列入《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建成“实验室+野外”双轨扩繁基地,其抢救性保护案例入选最高检“服务国家公园建设典型案例”。
率先出台古树名木公园建设管理认定办法:自2022年出台全省首个古树名木公园建设管理认定办法以来,已建成9个古树公园,其中千年古树公园6个,形成“一树一策”保护雅安样板,构建起“古树+科普+研学+民宿”特色产业链。
三、调查监测再提能,科研支撑持续强化
率先升级监测平台: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生态综合观测站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全国第二批)”,成为全国首批以森林类型入选的国家级监测站,承担国家层面长期科研与数据汇交核心任务。
率先完成市域鸟类本底调查:全面记录鸟类600余种;青衣江、大渡河水生生物禁捕效果评估通过省级验收,为长江上游禁渔提供关键“雅安数据”。

四、价值转化再创新,生态效益充分释放
率先打造“观鸟+民宿”生态旅游模式:荥经县龙苍沟“观鸟+民宿”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优秀案例(全国仅8个),建成52家观鸟民宿,2024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户均增收3.6万元。
率先实现林草碳汇项目交易:天全县、宝兴县四川省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实现全省首批交易,交易量1009吨,交易金额50450元;全市可开发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碳普惠项目预计面积1.2万亩,现已完成样地监测,正在编写项目PDD,积极探索“碳汇+司法”“碳汇+企业抵扣”特色路径。
五、执法监管再强化,管护体系日趋完善
率先建立“熊猫警察+公益诉讼+志愿者”联动管护模式:形成全方位执法监管网络。2023年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收容救护147只(头),服务覆盖甘孜、乐山、凉山等周边市(州),救助成功率达92%;2024年公安森林警察侦破生物多样性刑事案件55件(含部督2件、省督11件),移送起诉180人,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172件,追回生态损失54万余元。
六、社会参与再升温,保护氛围日益浓厚
率先举办“大熊猫与自然电影周”:该活动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入“国家电影局对外交流重点项目”,吸引30多个国家影片参展,线上观看人次超1.1亿,成为传播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经验的重要窗口。
率先构建共建共享“四个一”机制:宝兴县构建共建共享“四个一”机制,入选省委改革办典型案例,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实践。
雅安市通过“六大维度”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雅安经验”。